“他头上还有天地六圣的存在,天帝可以迭代,但是六圣永恒;
不知道陛下怎么看?”
“朱载垕听到朱樉的话之后连忙说道:
“老祖宗,这话本朕也看过,您的意思是保持军队的威慑力;
把帝位让出去,承担百姓的怒火和责任。”
“我们大明皇族永远不会被骂,凌驾于皇帝之上;
天地六圣做三界的守护者,我们大明皇族就做华夏这个族群的守护者。”
朱樉听到朱载垕的话,叹息一声说道:
“朱载垕,你小子非常聪明,可以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;
你时日无多了,这事就交给本王和后世之君吧。”
朱载垕看着面前的朱翊钧说道:
“朱翊钧,你以后就是我们大明的后世之君,你已经协助朕理政数年;
以后大明的江山,恐怕要靠你担着了。”
“神话传说中的大罗天,老祖宗,这凡间的大罗天恐怕没有那么好建立;
以后,就靠您了。”
“朕要先走一步了,父皇的身体不是太好,我要去那边照顾他了。”
朱载垕这句话说出口后,仿佛用尽了最后的生机;
双手顿时垂落了下来,看的十五岁的朱翊钧,眼泪哗的一下就流了下来。
朱樉看着在场的李皇后和朱翊钧说道:
“皇帝已经被驾崩,准备他们的后事吧。”
然后,又再次凝重的说道:
“你们两个要记住,今天本王和陛下说的话,牵扯道我大明的国运;
这世上现在只有我们三个知道,未来也只能我们三个人知道。”
李氏自然知道这里面问题的严重性,连忙和朱翊钧一起跪下说道:
“老祖宗放心,这事牵扯到大明的国运,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四个人知道。”
朱樉这个时候叹息了一声说道:
“给你们半个时候的时间和陛下告个别吧,半个时辰以后;
也该安排各宫嫔妃和陛下的其它子嗣,来凭吊了。”
说完这话,朱樉信步走出了乾清宫后殿,来到正大门处,看到在一旁候着的冯保;
幽幽的说道:
“陛下驾崩,本王给太后和太子留了半个时辰的时间凭吊;
半个时辰后,安排各宫妃子和子嗣凭吊。”
“至于后边的事情,通知内阁阁臣和礼部尚书席书让他们进宫;
后边的事情,就交给他们来处理吧。”
就这样,朱樉再次坐在了乾清宫前,自己走了无数次的御阶上,叹道:
“时间最是无情,但是天灾更是无法抵御的灾难;
未来的大明该何去何从。”
朱樉坐在乾清宫外边整整一宿,直到黎明时分,高拱领着几个内阁阁臣走了过来;
高拱看到朱樉后叹息一声说道:
“王爷,陛下马上要合棺了,您是不是去再送陛下一程。”
朱樉叹息一声说道:
“昨晚,该给他交代的都交代过了,现在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,合棺吧;
接下来的事情你们来处理,本王先回鸡鸣寺了。”
就这样,朱樉再次回到了鸡鸣寺,一个月后才出现在了朝堂上。
众多大臣汇报完之后,朱樉再次开口说道:
“内阁阁臣和六部尚书留下,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留下,太监冯保也留下;
其余的百官可以散朝了。”
等百官散尽之后,朱樉看着冯保说道:
“安排信得过的太监清空乾清宫,除了金殿内的诸位大臣,任何人不得停留。”
冯保听到朱樉的话,连忙领命而去。
朱樉看着小万历叹息一声说道:
“现在本王和诸位大人谈论的时候,你父皇在世时的一项国策;
预计延绵五十年。”
“当然,天象自古以来谁也无法完全看透,或许后边会有所出入;
但是并不影响国策的执行。”
言罢。
朱樉看向户部尚书赵贞吉说道:
“赵大人,这些年你的工作最忙,给本王说说吧;
又过去了八年,北方的环境现在怎么样了,恶化到什么程度了。”
赵贞吉苦笑一声说道:
“王爷,北方的数个行省粮食产量持续下降,这八年差不多又降低了一成;
只有十八年前的六成半了,现在全靠天津港和河南及湖北的粮商在维持生计。”
“去年冬天,朝廷又组织了一次瀚海的冰层取样,打了十六个冰洞;
平均冰层厚度一丈三左右,说明严寒还在加剧。”
“整个漠北地区,听当地的牧民说已经没有夏秋两季了;
北方的几大势力,最近八年已经有三百万人定居在大明。”
“还有三百万人每年冬天,来大明生活,开春以后再次回到草原上放牧;
开关以后,他们甚至放弃了草原上的塞上江南。”
“那片土地重新沦为了蒙古的草场,他们再次退化成拿牛羊、马匹换取我们的粮食;
还有各种生活物资。”
“南洋每年稳定北运的粮食,每年有四成卖给了北方的四个势力;
剩余部分在沿海和长江沿线,还有京畿地区修了大量的粮仓。”
“已经把多余的粮食,备好了,应付有可能随时到来的天灾。”
朱樉听到赵贞吉的话,叹息一声说道:
“这才刚开关不到十年,北方四个势力的子民已经流失了两成子民;
说明我们的计划是成功的。”
言罢。
朱樉转身看向胡宗宪说道:
“胡宗宪,海军这方面安排的怎么样,现在世界各地已经送出去多少火种了?”
胡宗宪,连忙说道:
“启禀王爷,非洲东海岸送了不到五万人,毕竟那里都是原始雨林和草原;
需要徐徐图之。”
“南洋,除了耕田的百姓,送过去了五十五万人,剩余的还有二十万人;
送到了南亚外边的大岛上,那里土著人不多,适合我大明垦荒。”
“至于中美洲地区,远洋舰队送过去十万人,在当年汉王、赵王一脉的照拂下;
他们在那里,已经开始正式建立城镇。”
朱樉听到胡宗宪的话,眉心皱了起来,幽幽的说道:
“胡宗宪,这八年时间一百万人都没有送出去,你的船队是什么时候建成的;
是不是太慢了一点。”
胡宗宪连忙说道:
“前三年建造远洋船队,第四年把小规模的人口送到海外;
等到确认当地可以种植大明的农作物的时候,朝廷才开始把子民送往海外。”
“而这个时候,已经......”